無土栽培其實就是在水、肥、氣三者之間進行均衡的過程,我們在判斷哪種固體適合作為基質的時候,除了最基本的常識外,核心的標準就是是否可以做到持水和通氣的平衡,根據(jù)此而選擇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評價指標,比如容重、孔隙度、孔隙比與粒徑等。
1.首先是容重,就是單位體積下干燥基質的重量
這里面有互相影響的兩個方面,一方面是如果容重較小,雖然便于基質的搬運,但是會過于疏松不利于固定植株,典型就是珍珠巖;另一方便如果容重較大,雖然固定方便,但是搬運又較難,不易更換,典型就是沙子。這里面還要考慮到基質含水之后的重量,典型就是蛭石,吸水之后重量成倍的增加。
2.其次是孔隙度,也就是基質的縫隙
一方面它和容重聯(lián)系非常緊密,容重大的基質一般孔隙度就低,根部的水、氧條件越不容易滿足;容重小的基質一般孔隙度就高,單位基質內水、氧的供應越好。典型就是河沙和爐渣,河沙孔隙遠較爐渣小。
另一方面也可分為持水縫隙與通氣縫隙,前者縫隙較小,后者縫隙較大,持水與通氣兩者需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。關于這一點,可以考慮陶粒,每一個陶粒內部都有大大小小的縫隙,陶粒的持水也依靠這些縫隙。
3.第三個是粒徑,也就是基質顆粒的直徑大小
這個和孔隙度又有著直接的關系,直徑太小,必然面臨著孔隙度較低的問題,直接過大,基質的持水能力又面臨著挑戰(zhàn),這一點上可以考慮下粗細椰糠。